教练应确保每个球员都知道:

  • 他们的对手习惯使用左手还是右手;
  • 他们的对手是“内线”还是“外线”球员;
  • 他们的对手是“运球者”还是“射手(投篮者)”;
  • 他们的对手喜欢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这与习惯用左手还是右手不同);
  • 对手是否有责任配合(当防守一名优秀的外线射手,他们可能保持近身紧逼对手而不是建立“协防线”);
  • 对手在其球队进攻时担当的是什么角色(例如掩护者或是射手),对方球员是否会使用特定的打法(例如可能阻断收缩掩护或进行有球掩护以及“外切”打法)。

许多这些属性都只是一种倾向性(可能性)而已,在任何的比赛回合中,对手都可能表现得与教练的预期完全不同。基于这些倾向性教练可指导防守球员采取特定的行动。

例如:

  • 快速移动到“短角区”补防以防守“运球者”并防止他们在有利的一侧运球;
  • 若对方球员是优秀的外线射手,应进行上线绕防,当对方倾向于运球时,应走下线绕防;
  • “卡位”对手但不应移动到“协防”线(若是对手是优秀的外线射手)。

无论采用哪种战术,对于球员而言还必须与整体防守方案相适合。例如,若球员被要求在低位“绕前防守”对手,则在有防守队员在后面(拦截高吊传球)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最有效的,而且也能对外线传球者施加很大压力。

教练必须判断应向每一个球员提供多少的信息,给出的信息太多会让人混淆。对于经验较少的球员,教练可反复强调对他们的防守要求是什么(例如阻绝传球,跨越掩护),并且不能提供太多关于对方倾向性的信息。对于经验较为丰富的球员,教练可提供有关对方倾向性的信息,但应让球员自己决定希望怎么去防守。所提供的信息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球员是谁。

显然,教练要求单个防守球员采用的战术取决于球员的技术水平和相关知识。重要的是,教练应教会所有球员在外线和内线所应具备的进攻与防守技巧。但是,教练还应基于实际训练结果为球员设定一个挑战目标。

例如,教练可指示球员迫使运球者向左边移动,但不说明具体的教学要点,让球员自己去摸索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在比赛中尤其可这么做,从而根据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作出自己的反应。